2025年4月19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重庆交通大学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重庆交通大学人文社科中心、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交通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承办,《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杂志社协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2024年度发布会暨第六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前沿论坛”在重庆交通大学隆重召开。
在本次发布会暨论坛期间,分设两场平行论坛。在平行论坛(一)中,共有18位特邀学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专家们的发言主题前沿深刻,内容详实厚重,视角多维开阔,堪称学术盛宴,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锚定研究方向、启迪学术创新思维,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方法。
平行论坛(一)第一阶段由北京数字思政研究院院长盛卉主持。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刘社欣教授以“‘上善思政学’学科建构逻辑—基于水哲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创新”为题,围绕思政学学科建构逻辑展开探讨。他提出“上善思政学”设想,结合东西方教育特点,借助自然科学知识,力求解决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等难题,推进学科发展。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林建华教授以“高校学生‘屏生活’负值效应及其对策”为题,指出当前高校学生“屏生活”现象显著,导致生物钟紊乱、认知窄化、思维懒惰、社交孤独等负面影响。对此,他提出以“生活思政”为核心对策,通过因势利导引导合理用屏、树立目标替代虚拟娱乐等措施,助力学生规避“屏生活”负值,促进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石红梅教授以“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师—GAI—学生’思政课教学共同体的生成探赜”为题,指出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知识交互不足、情感联结薄弱、实践协同有限等困境。并提出构建“教师—GAI—学生”三元教学共同体,通过知识、情感、实践、价值的多维交互逻辑,实现平等主体间的共同成长。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郭丽双教授以“从苏俄经验到中国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与路径”为题,指出苏联后期及俄罗斯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核心价值观空心化、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去政治化等问题。强调中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需正视价值观碰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兼容,探索公共课与课程思政融合模式,并重视实践活动对思想品质的培育作用,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提供路径参考。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瑞芳教授以“教育强国背景下思政引领力提升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进路”为题,深入探讨教育强国建设思政引领力的出场原因、概念内涵及提升路径。他指出思政引领力源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精髓,是党的思政“生命线”实践的延续,契合教育强国建设需求。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金国峰教授,以“人机共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构”为题,指出当前面临技术异化导致人际关系扭曲、教育主体性弱化、立德树人任务被遮蔽等挑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构建人机发展共同体理念,探索人机优势互补的共生模式,聚焦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
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龚超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困境与创新发展”为题,指出面临数据把关局限、技术发展不平衡、空间理念冲突等现实困境,以及主客体关系失调、算法风险等挑战。需通过提升主客体数字素养、强化实效精准性、加强思政教育数字化顶层设计等策略,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海峰教授以“思政课教师补短板强弱向的几点思考与做法”为题。他结合自身经历指出,当前教师存在专业出身不足、实践阅历欠缺、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针对短板,他提出要加强思政教材与马列经典学习,深化工作经验向教学的转化思考,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支撑教学”理念,用心备课并强化课后师生交流。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东坡教授以“生成•风险•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场景的审视与再构”为题。指出存在感性逻辑导致价值引领风险、信息算法偏好、窄化内容呈现等问题。对此,他提出要从战略、本质、应用、效率层面着手,把控设计观念、创造优质内容、消解技术隐患、提升教育效能,以弥合技术与教育缝隙,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平行论坛(一)第二阶段由《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编辑沈国成主持。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学院党委书记耿俊茂教授以“数字赋能思政引领力建设的耦合向度、主要特征与实践指向”为题,指出数字赋能思政引领力建设可通过数字理念、平台、技术、环境、思维等维度,实现思想、政治、文化、价值、信仰“五重引领”,呈现融合性、精准性、全面性、多向性、定制性特征。为教育强国背景下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传鹏副教授以“生态休闲:数智时代休闲异化的消解与重构”为题,指出休闲时间本是劳动者探索自我的空间,如今数字技术与资本结合使休闲面临异化等问题。还分析休闲生态价值受压制现状,如自然景观破坏、意义失格等,从资本逻辑、消费社会、数字理性方面阐述影响机理,引发对休闲生态价值的思考。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商爱玲教授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逻辑的教学思考”为题,指出教学核心在于阐释其生成逻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根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来源,在党的百年奋斗中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依托坚定信念与人民支持赓续,强调新时代需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为“四个选择”提供精神密码支撑。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富胜教授以“思政引领力视阈下思政课程建设的四个维度”为题,指出师资补充需破“量足质优”瓶颈,健全教学优先评价体系;针对学生“既在又不在”的学习状态,强调以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课程结构功能优化,结合人工智能创新方法,引发对引领主体、内容适配与技术应用的深层思考。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彭法教授以“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引领力的提升”为题,从习近平文化思想出发,探讨高校思政引领力。他指出贵州师范大学在思政工作中,推动课程思政与社会大课堂融合,用科研支撑红色文化教学,组建研究团队、建成课程体系,还尝试大中小学一体化及“马院+书院”双院模式协同育人,成果丰硕。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菁教授以“基于知识图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与思考”为题,提出通过数据收集、聚类分析及可视化技术,可构建包含知识簇、能力库、问题库的思政课精准教学体系。应用效果显示,该模式提升了学生成绩与知识可视化把握能力,同时提出需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强化学生中心地位等思考方向,为思政课数字化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振副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为题,指出在思政学科面临以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核心的变革。从理论基础看,需与其他学科对话并完成实践到学理构建;强调在概念、逻辑、范畴上自主创新,做好古今中外及学科成立前后衔接,引发学科建设深层思考。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晓玲副教授以“高校思政生活化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进路”为题,指出高校思政生活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进一步指出要理念上注重显隐结合,实践中改进课堂教育方式、利用技术和数据进行管理,以及创设支持性平台和环境,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更好地影响和引导学生成长。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丁乙副教授以“经典原著导读课程中的‘句读’教学法探析”为题。“句读”是古代断句和阅读方法,断句不同,句子内涵也会不同。传统教学存在直接灌输原理、缺乏文本积淀等问题。“句读”分析法强调还原语境,分析语句,主张原原本本读原著,扎扎实实悟原理,有效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张小飞教授对平行论坛(一)进行了总结发言,指出18位著名学者围绕数字思政、思政引领力、思政课程改革、思政学科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五大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他总结论坛呈现三大鲜明特点:一是批判性思维与建构意识并存,既直面思政教学与学科建设的问题挑战,又提出系统性建构方案;二是理论深度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既探讨思政教育理论前沿,又聚焦课堂改革现实需求;三是时代创新与传统坚守有机统一,既关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对思政课的赋能,又强调坚守思政教育传统价值。此次论坛为思政教育领域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创新思路,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