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民族报》刊发我院教师文章:把“铸牢”主线贯穿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全过程
2025-05-13 09:51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4月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以六个“坚持”为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作出战略部署。其中,第六个“坚持”即“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西部12个省(区、市)占全国国土面积七成多,人口占全国约27%,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主体责任。坚持党的领导,是西部大开发取得显著成就的根本保证。西部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主体责任,民族地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西部大开发各方面各领域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机衔接、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干部,激励干部锐意进取、大胆开拓、担当作为,不断提高基层工作水平。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一是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优化产业整体布局,构建体现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做强特色工业、做优商贸物流业,发挥西部能源优势,发展好战略资源产业。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现代农牧业和光伏等产业园区。以“口岸经济”为依托,积极发展边境贸易、旅游等产业。三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各族群众共享现代化成果,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推进文化繁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以文润心,增强文化认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水平,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使其生动鲜活地融入各族群众工作学习、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各方面。二是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交融。深入挖掘、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运用生产性保护理念、数字化技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和利用古道古迹、古村古镇等历史文化遗存。三是加强西部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多层次文化产品供给,推出更多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成果,让西部地区各族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生态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一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提升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生态资源保护优先,推进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完善补偿方式,促进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更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共建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长效机制。二是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结合地方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文旅、康养等产业,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三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一是发挥法治的基石作用。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进各族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加强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残疾人等困难人员就业兜底帮扶,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是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四是推进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以就业和产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着力加强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积极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高地。一是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沿线地区开发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完善沿边地区各类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布局,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二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边境地区园区规划与建设。在沿边地区各类产业园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中,融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睦友邻”“尚和合”品格的元素。三是以合作交流促民心相通。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国际合作,扩大对外人文交流,实现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同时,在互利合作中讲好中国故事。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一战线历史重庆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22BMZ125)阶段性成果。】

来源:http://wzcs.mzb.com.cn:81/epaper/?id=1920646198465658880&time=20250509&bc=07B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