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的藏东高原,稀薄空气里弥漫着格桑花的坚韧气息。6月28日,在海拔近4000米的崇山峻岭间,重庆交通大学2025年“两路·一梦”青年寻访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深入学校国家重点交通科研项目核心工区,在稀薄氧气与滚烫砂石的交织中,触摸“两路”精神穿越时空的磅礴脉动。

“挑战极限,青春步履丈量精神高度”的誓言,在昌都的崇山峻岭间回响。实践团成员抵达昌都,强烈的高原反应就给了成员们一次“下马威”。头痛、气短等接踵而至,但无人退缩。“每一步都像负重前行,但想到当年筑路大军仅凭钢钎铁锤凿穿雪山,我们这点困难算什么!”实践团成员们靠着便携氧气瓶缓解强烈高原反应,他们顶着烈日风沙,攀爬陡峭边坡,深入工程项目最前沿,只为零距离捕捉交大人在这片“世界屋脊的屋脊”上以智慧与汗水书写的时代答卷,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着精神的海拔。
在震耳欲聋的施工交响中,交大科研团队扎根于此,坚守数年,数百次方案推演论证。简陋板房内泛黄的图纸,诉说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如何化为让钢铁巨龙腾跃世界之巅的惊人伟力。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成员经历多轮更迭,但项目团队始终保持对攻坚克难、协作创新精神内核的坚守,确保项目如期进行。

当实践团成员立于即将贯通的雄伟桥隧之上,俯瞰深谷激流变坦途,一种历史的接力感油然而生。“伟大的‘两路’精神,在科研工作者们龟裂的嘴唇上、在现场实验室不熄的灯光里、在数百万实验数据中,变得如此具体而滚烫。”实践团全体成员深刻感悟到:从七十多年前,先辈们用血肉筑就川藏线青藏线,到今天我们用创新科技挑战工程极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基因早已融入交大人的血脉,同学们脚下的每一寸通途,都是“两路”精神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行使的车轮碾过高原尘土,实践团成员背包里沉甸甸的不仅是采访笔记,更有一种被高原烈日与交通建设者热血共同淬炼过的坚定。那灯火通明攻坚克难的板房,那寒风中反复测量的精准标尺,那暴雨中争分夺秒的施工身影,已然化为“历史把需要路的地方留给了我们,我们把道路畅通的地方留给未来”的无声誓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铭记这份沉甸甸的嘱托,新时代的交大青年必将让“两路”精神的火炬,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燃烧得更加炽烈,照亮更多前人未至的险峰与通途。雪域长风作证,这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氧气虽稀薄,信仰却永远饱满如初生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