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5年暑期实践研修专题报道四】守边固疆担使命 铸魂育人践初心
2025-07-02 19:23  

7月2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班全体学员赴珲春市防川村、吴大澂石刻广场等地考察学习,通过专家讲授、现场参观,学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国情,开阔了视野,充分认识到边疆发展不仅关乎经济,更关乎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也强化了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

珲春市防川村位于中朝俄三国交界处,素有“东方第一村”之称。近年来,当地依托“兴边富民”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和边境贸易,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学员们通过走访边境村落、体验民族文化,切实感受到防川村的变迁,是新时代党的边疆治理政策的生动体现,表示要把这些鲜活案例融入课堂,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午时分,学员们抵达此行第二站——吴大澂石刻广场。在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碑前,授课专家以1886年清代爱国官员吴大澂据理力争收复黑顶子山(今敬信镇)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生动讲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艰辛历程。在聆听老师的讲解后,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以吴大澂为代表的民族英雄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寸土尽寸心的英雄壮举以及不畏艰难险阻、英勇无私奋斗的精神。

随后学员们拾级而上,来到纪念广场,瞻仰了吴大澂雕像。研修班随后采用“历史角色浸润”教学模式,分组演绎吴大澂谈判勘界、边防军民戍边守土等历史场景。学员们感慨:“当我们站在当年谈判官员凝视的图们江畔,才能真正理解‘国土所系,虽寸必争’的分量”。

学员们还就我国东北疆界的历史变迁展开了热烈讨论,加深了对边疆安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平在总结中指出:“今天的研修考察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防川‘龙虎阁’上看不见海的民族屈辱,转化为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动力”。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防川之行,不仅是一次国情教育的实践课,更是一次思想淬炼的初心之旅,要把边疆爱国志士的精神融入教学之中,讲好新时代边疆发展故事,让思政课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