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讯(郭晓彤 实习生 颜红)为了让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2025年6月28日至7月4日,在喜迎建党104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48名教师赴延边州开展“大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大实践、沉浸大场景、挖掘大素材、培养大情怀、投身大课堂五个板块,深入探寻伟大精神密码,汲取思政育人力量,让“大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实践同行、与现实同频。
参与大实践,探寻东北抗联的传承密码
为了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6月30日,学院教师来到红日村党性教育基地和东满抗战历史纪念馆,通过现场实践教学,解码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艰苦斗争中彰显的革命精神基因,打造有触感的“大思政课”。

教师合影。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第一站来到红日村党性教育基地,通过观看展陈的珍贵图片、文字材料和历史实物等多种历史史料,教师们了解到中共汪清县委书记金相和等革命烈士在极其严酷的斗争环境中,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不畏强敌、宁死不屈、英勇牺牲的光辉事迹。
随后,教师们前往了东满抗战历史纪念馆,《烽火》主题展览以宏大的叙事构架和详实的史料支撑,展示了东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日史诗,彰显了包括延边人民在内的东北各族人民信念坚定、敢于斗争、团结奋斗、浴血牺牲的抗战精神。
最后一站,教师们踏上“重走抗联路”的体验之旅,沿着当年抗联将士在深山密林中开辟的艰难小径行进,切身体会在极端恶劣条件下抗联战士行军、作战、生存的艰辛境遇,对东北抗联战士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有了更为具象化的理解。张佩佩老师表示,将把东北抗联的珍贵史料与革命精神传承,转化为思政课堂上有温度、有力量、有深度的育人故事,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血脉,投身强国伟业。

教师参观东满抗战纪念馆。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沉浸大场景,探寻抗战史诗的精神密码
日本侵略延边罪证馆位于龙井市,其建筑前身为1909年设立的龙井日本总领事馆旧址,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统治的核心据点。为了铭记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7月1日,学院组织教师来到罪证馆参观学习。
场馆通过大量图片、文献资料及地下水牢遗址等实物史料,系统揭露了日本在延边地区实施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文化侵略和奴役统治的滔天罪行。同时,该馆通过“沉浸式讲解+艺术演绎”的场景式教学模式,将那段黑暗历史立体式呈现在教师面前,在时空交错中深切体悟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抗战史诗,让教师在重温历史时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有情可寄,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沉浸式“大思政课”。郭瑞敏老师表示,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日本侵略延边罪证馆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育人载体,要备好红色教案,做好红色资源“活化”工作,激励和引导年轻一代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挖掘大素材,探寻乡村振兴的时代密码

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参观。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大思政课”要杜绝“填鸭式”教学,须以新鲜活泼的案例素材为载体。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依靠坚定的党建引领,精准的产业定位和科学的发展策略,铺就了一条生态宜居、绿色农业、民俗旅游的致富之路,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同时也是思政课教学最鲜活的案例素材。7月1日,教师们走进和龙市光东村,深入了解光东村依托绿色农业、有机大米、民俗旅游实现蝶变的生动实践。

走访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从村民收入的实际增长到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从绿意盎然的连片“共享稻田”到蓬勃发展的特色民俗旅游,光东村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在边疆落地生根的缩影。通过实地探寻乡村振兴的时代密码,搭建“大思政课”社会实践资源库,为进一步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提供源头活水。王现兵老师感慨,光东村的创新发展模式,无疑是讲解“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最直观、最有力的例证,用乡村田野中的思政素材赋能思政课教学,不断激发学生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培养大情怀,探寻固疆兴边的家国密码
珲春市防川村,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被誉为“东方第一村”。7月2日,学院教师赴珲春市防川村、大澂石刻广场等地考察学习,深入了解边疆发展与国家安全建设,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承担好举旗帜、兴文化、育新人、展形象的责任担当。

教师参观“东方第一村”。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第一站首先到访位于中朝俄三国交界的珲春市防川村(“东方第一村”)。教师们实地考察了边境村落的发展建设,详细了解到防川村在党和国家“兴边富民”政策支持下,依托边境旅游、特色农业和经济贸易,实现村民收入增收、基础设施改善和村容村貌焕新的生动实践。边疆村落的巨大变化成为教师们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的边疆治理政策成功实践的鲜活教材。
第二站抵达吴大澂石刻广场,在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碑前,授课专家以1886年清代爱国官员吴大澂从沙俄手中成功收复黑顶子山(今敬信镇)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回顾了近代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艰辛历程。任超阳老师表示,这堂行走在边境线上的国情教育课,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国家主权与安全的至关重要,要把戍边军民“国土所系,虽寸必争”的英勇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讲好新时代边疆发展与国家安全故事。

教师参观吴大澂石刻广场。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投身大课堂,探寻民族团结的文化密码
延边博物馆是展示朝鲜族历史文化与边疆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边疆沃土的文化大课堂。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师对边疆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理解,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7月3日,学院教师走进延边博物馆,依次参观了“延边近现代史”和“延边革命斗争史”“民俗文化”等主题展厅。
从古代边疆治理到抗日烽火岁月,从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厚重的文物史料,生动再现了延边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在民俗文化展厅,老师们驻足欣赏色彩绚丽、工艺精湛的朝鲜族传统服饰,了解反映先民智慧的传统生活器具和独特的“放山”采参文化等,深刻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地域文化特色,体悟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共生共荣的独特魅力。在“一心向党永续辉煌——延边各族人民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实足迹”专题展厅,系统呈现了延边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的丰硕成果,特别是延边人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根本遵循,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现实成就。教师们认真聆听,交流探讨,深刻体会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理念在边疆地区生动实践,也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切实的方向与支持。

延边博物馆参观。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重庆交通大学思政课教师赴延边开展“大思政课”教学实践,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抗战纪念献礼之旅,是一次民族团结进步体验之旅,也是一次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的教学改革创新之旅。通过挖掘红色基因、打通教学场域、串联教学内容、涵养精神境界,打造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境界提升一体化推进的“大思政课”模式,力争在教育强市建设中彰显更大作为。学院教师纷纷表示,回到工作岗位后,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汲取伟大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的磅礴力量,将延边这片红色热土的生动实践,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科研工作当中,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懈奋斗!
来源:https://www.cqnews.net/1/detail/1392517935465889792/web/content_1392517935465889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