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战略,推进我校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渝府办发〔2015〕13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按照“面向全体、基于专业、融入教学、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促进人才培养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全面提高我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支持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形成课堂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交大设计·学生智造”等系列交通特色众创空间,建成“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改革成果。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力争把我校建设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三、主要措施
(一)深化六大专项改革
1.深化学科专业综合改革。围绕“一路一带”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四个交通”建设和重庆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为引领,实施本科专业分层分类建设,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实现本科专业状态监测与评价的常态化,完善专业预警调适机制。到2020年,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专业群。建成市级特色专业点10个、特色专业群4个和特色学校。
积极培育交叉学科,探索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实施研究生按照一级学科招生,促进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调发展,实现全日制科学学位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相当。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卓越计划”、“海外项目实验班”、“茅以升”实验班、“CIMA实验班”、“中外合作项目班”、“全英文教学”实验班为载体,积极推进校企协同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管理+工程”、“经济+工程”、“信息+交通”、“外语+交通”等专业嵌入式的主辅修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招收具有创新创业潜质学生的激励政策,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制订导师制个性化成才方案。2020年基本实现本科专业“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促进专业建设与学风建设持续改进。扩大“雏鹰计划”受益范围,每年接纳30~50名高中生开展创新训练活动。
3.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行基于案例或项目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利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技平台课程教学资源,推进课内外相结合自主式、研究性学习模式改革。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优化遴选优秀研究生实施助教制度。积极推进创新创业MOOC、微课和全英文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建立课程建设与教学的团队合作模式。
实施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改革,推进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平时测验、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调研报告、创业计划、课程考试等相结合的课程综合考核。健全本科课程的试卷库,推进教考分离。
4.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要求本科生创新创业必修课程不低于2学分,其中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各1学分。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参与课题研究、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获得创新创业奖项、参与众创空间、自主创业等可折算为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建立参与创新创业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制度。建立研究生创新创业档案,研究生创新创业成果在评优评先、提前毕业、硕博连读等选拔工作中给予加分。本科生、研究生休学创业,可保留3年学籍。
5.深化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修订本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毕业授位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面向过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学位授予标准,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6.深化人事激励机制改革。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制定职称评审、成果评价、绩效考核、评优奖励的倾斜政策。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鼓励创新创业人才合理流动。逐步推行主讲教师聘任制。推行教学工作量=数量+质量薪酬分配制度。
(二)构建四大支持体系
1.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为主、通专结合,完善理论、实践和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挖掘和充实各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设置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专业导论、学科前沿、批判性思维、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互联网+”等课程。
积极建设研究生优质课程,实现研究生优质课程在线开放。推进校级研究生创新创业教材建设,积极开发适合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课程,探索建立研究生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学分互认机制。
2.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工程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开展覆盖全体学生的国家-市-校-院四级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打造校园科技创新品牌赛事。实施“一院一赛一活动”行动计划,每个学院每学年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举行1项专业性学科竞赛和1项创新创业活动,要求全体学生须参与1个创新创业项目或活动。
3.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指导专门机构,完善创业指导培训、手续办理、项目推介、资金扶持、创业孵化、政策落实和跟踪服务制度,建立起与市级平台对接的创新创业服务网,成立创新创业协会、俱乐部等社团,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积极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引导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有效提高成果或项目的转化率和成活率。
4.构建创新创业保障体系。设立每年1600万元的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并逐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众创空间和创业基地建设,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培训、项目、活动、奖励等。利用学校发展理事会,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项目孵化。支持学生申请各类创业风险基金、社会公益基金、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
实施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聘请150名左右优秀企业家、技术技能专家、创业成功者和风险投资人,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逐步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三)建设三大实践平台
1.建设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加强工程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为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持。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主导,以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平台、教师科研项目、自主创新基金、创新实验室、创新工场为支撑,构建大学生创新训练支持平台。加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汇聚优势团队,培养创新人才。发挥现有重庆市“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交通类)”作用,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活动,2016年前,建成“研究生创新示范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紧密融合。
2.建设创业训练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园”、“大学科技园”,成立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形成集创业培训、创业训练、创业服务、创业孵化、产权交易等为一体的全方位多通道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到2016年前,完成20家微型企业入驻,到2020年,基地入驻企业50家以上,形成浓郁的创业氛围,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目标,创业经济效益明显。
3.建设系列特色众创空间。以“学生智造时尚设计众创空间”为基础,到2016年底,建成“交大设计·学生智造”众创空间。到2020年,建成建筑与景观、桥梁与道路、旅游与游艇、汽车与轨道车辆、港口与航运、电子与信息、交通经济与文化、物流与管理等系列交通特色众创空间。支持大学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信息技术、服务消费等行业创业。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学校党委、行政联合印发的《关于成立“重庆交通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交大委〔2015〕44号)精神和要求执行。
(二)机制体制
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工作机制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教务处牵头,学工、科技、团委、就业、产学研等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完善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协同机制。在现有学业导师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学业、创新、创业指导,构建促进学生成长的学生工作体系。
2.健全校院两级协同管理机制
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强化学院办学的主体地位,建立较为完善的校院两级权责划分制约机制,完善学校支持、服务、管理与督导职能,进一步明确院长、教学院长、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学秘书、学务秘书的责权利,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加强宣传引导
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鼓励创新,崇尚创业,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使创新创业内化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
把创新创业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重点、分层次、全方位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开展创新创业表彰活动,培育创客文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和环境。
利用校园网、校报、微信、微博、专题网、宣传栏、LED屏、海报等,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典型案例、成功经验等,努力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四)强化督查考核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的落实情况督查制度。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质量监控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相关管理部门、学院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重庆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 2015年10月2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