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学改革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教学 >> 教学改革 >> 正文
重庆日报: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淬炼思政育人“三金” 着力培养一流交通人才
2023-07-11 11:24  

漫步明德广场,穰明德老校长的塑像静静伫立,似在讲述交大70余载风雨历程;徜徉于求实广场,一教楼、实验楼、茅以升塑像见证了青春的梦想……行走在重庆交通大学,“两路”精神、“铺路石”精神随处可见;沉浸于交大课堂,更能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报国情怀。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座源起于共和国一号工程“康藏公路”的巍巍学府。70余载不忘初心的坚守,一代代重庆交大人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秉承“甘当路石,进无止境”的优良传统,为新中国书写了珍贵的国家记忆,用智慧和汗水奠定了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坚实根基。

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下文简称“重庆交大马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实施三结合,锻造思政育人“金师”,强化三协同,打造思政育人“金课”,贯通三领域,塑造思政育人“金牌”,不仅实现了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而且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彰显大作为。

锻造思政育人“金师” 让思政“大先生”脱颖而出

“教育就是一场美好的相遇”。从教38年来,思政老师傅红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提出并践行“生命相遇”的教育教学理念,她心怀对教育的赤子之心、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在教育领域深情耕耘,诠释着”最美教师”的真谛。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重庆交大马院党委书记吴成国强调,思政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

强师势在必行,以何强师却又考验智慧,学院对标对表“四有”“六要”多措并举,靶向施策,全力锻造思政育人“金师”,铸就思政课教师具有真金不怕火炼的专业水准、纯金般厚重的师德仁心、金子般纯净的育人情怀。

“外引与内培”相结合,促能力提升。学院积极引进李海峰、张建军等省部级人才和20多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的优秀博士,柔性引进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知名专家。在大力外引的同时,学院厚植教师成长沃土,滋养“巴渝青年学者”一批中青年才俊茁壮成长。

“建舞台与树标杆”相结合,树榜样风范。学院建有5个特色学科方向、打造10个省部级和校级科研平台,让教师在学科和科研团队中互助互促成长。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大力培育和选树标杆,王戎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傅红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最美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李海峰教授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业成就感、社会荣誉感。

“理论武装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助全面发展。学院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及重庆市教委组织开展的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等高水平理论学习培训,不断增强教师的理论武装、提升理论素养。学院每年暑期组织全体教师到厦门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以及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开展实践研修,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史料、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水平。

善打组合拳,培育思政“金师”,如今重庆交大思政“大先生”脱颖而出,他们守教育初心、担筑梦使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打造思政育人“金课” 让思政课既鲜活又“解渴”

怎样才能让思政课有意思?郭瑞敏老师多了一个巧心思,她给学生布置一道特别的课后任务,拍摄历史剧视频。这个小任务实则饱含大用心,学生们分工合作,确定主题,写脚本,拍摄,亲身参与到整个历史事件的重构过程当中去,学生激动地表示“原来思政课可以这样有趣有意义”。

看到学生良好发展势头,郭老师更有信心。她主持开发了“感悟‘两路’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云端网络化和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手段,打造“思政+交通+红色文化”的特色教学资源,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变革,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既鲜活又“解渴”。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学院坚持“八个相统一”,强化三协同,打造思政“金课”,把思政课建成为有意义、有温度、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强化线上与线下相协同,学院突出课程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全力打造国家级、省部级一流“金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2门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在线本科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5门课程相继获批重庆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强化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协同。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呼应交融中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领悟真理,实现精神上的升华和洗礼。在思政小课堂的讲授中,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内化于心;在社会大课堂的场域中,把国家政治盛事、经济社会大事、民生幸福要事等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贴近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外化于行。

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协同。学院牢牢把握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地位,从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等维度建好“主阵地”,在学生政治方向和思想价值引导中发挥好“群舞中领舞”作用;学院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与学科专业教师结对协同育人,指导学科专业教师充分挖掘所教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构建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相结合的全课程育人格局。

用创新的方式激活学生浓厚兴趣,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引发学生共鸣。学院将党和国家最新政策精神自然融入思政课堂,让学生带着使命与责任扬帆远航。

成就思政育人“金牌” 书写重庆交大人精彩华章

“无论未来从事哪种工作,都要有‘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去年,重庆交大马院“两路·一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开展了为期6天的系列活动,学子们深受红色革命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以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为宗旨,推进交通强国战略,助推“两路”地区乡村振兴,马院持续7年组织师生开展“两路·一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实践活动项目化、品牌化建设,“两路·一梦”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团队获重庆市社会实践优秀团队、重庆市品牌项目,学生作品《行道——“两路”精神公益传播团》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

“上完这堂课,十分震撼!仿佛一口警钟时刻在心中敲打,提醒我们要走人间正道,保持浩然正气,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学校党风廉政教育培训中心,学生在培训后如是说。

2017年底,重庆交大创建了目前市属高校首家党风廉政教育中心,着力打造品牌引领、多维支撑、全域覆盖、传承创新的交大廉洁文化建设体系,该中心开展毕业生廉洁教育“离校最后一课”、新进教师“入职第一课”、新任干部“廉政第一课”的重要渠道,已接待校内外团体参观600余场次、3.3万余人次,为助力廉洁文化深入人心贡献力量。

“马院要主动走出自己学院的一方小天地,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领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社会和网络环境。”重庆交大马院院长张晓平说,学院在创新行动中,积极塑造具有重庆交通大学辨识度、具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特色的金字品牌。

党建与业务融合,塑造“微分享学习、微知识竞赛、微课题研究、微课程创新、微讲堂打造”有机联动、融合贯通的“五微一体”党的创新理论微宣讲品牌,成功创建1个全国样板党支部、2个市级样板党支部,推动学院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成功创建“交通文化研究中心”“重庆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暨创新发展中心”两个省部级平台,连续4年举办“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会暨学术前沿论坛”,在全国思政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深耕“两路”精神研究,多次举办“两路”精神全国理论研讨会,围绕“两路”精神研究成功申报3项国家社科基金,形成了“两路”精神理论研究的全国高地。

乘着时代风帆,点燃数字引擎,激活智慧能量。学院在全国率先研发了乡村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AI互动空间,市委宣传部、市乡村振兴局、市教委等联合发文在重庆市原18个深度贫困乡镇和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的小学进行推广运用,深受师生喜欢。创新“智能+”思政教育特色模式;创建系统的、完整的“三环四化”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探明了新路径,结出了新硕果,全国30多所高校前来学习借鉴。

在前进的道路上,重庆交大始终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在时代洪流中挺立潮头,在传承、弘扬和践行“两路”精神的风雨岁月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镌刻下奋斗烙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交通强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书写出属于全体交大人的精彩华章。

链接>>>

党建领航 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向前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培育创建单位名单,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史纲与思修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是荣誉是信任更是动力。激励着学院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跳出马院看马院,以更大格局、更高境界和更大作为,履行好马院人的职责与使命担当。

重庆交大马院坚持改革创新、踔厉奋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学院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通过“青微讲堂”“每日一学”“双月一汇”等抓手,确保党员教育活动长期化、党员学习方式常态化、党员培养模式制度化、党员教育内容精准化,扎实推进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创新“智能+”时代新型思政教育的建设路径、运行模式,开设“四史”等课程,联合交通行业精英共同打造“大国交通”“工程伦理”等一批具有交通特质的思政课程,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形成了“五合作”“生命相遇”等具有交大特色的教学模式。深化思政课智慧教学改革,构建学校思政育人新体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打造“三环四化”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成了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先后与北京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20余所市内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会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共建研讨会、虚拟教研室共建共享研讨会等活动,发挥全国高水平思政课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围绕“思政+交通”“智慧思政”等凝炼了5个学科方向,培育了3个省部级团队,积极建设、打造学科高地,不断取得新突破。2020年“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验收为“优秀”等级;2021年获批为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2021年软科排名首次冲进全国前20%、位列重庆市第二。

坚持人才质量为核心,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近年来,学位论文“双盲”评审通过率达100%、毕业率和授位率达100%,研究生成功申报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20余人次在“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等学术活动中获奖,获评首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人、国家奖学金4人、重庆市优秀毕业生3人、重庆市三好学生2人、重庆市优秀学生干部2人,学院招生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升。

王小寒 朱朝燕 胡忠英 图片由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重庆日报:https://epaper.cqrb.cn/cqrb/2023-07/10/012/content_rb_319236.htm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