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现在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近年来,川渝两地民营企业围绕科技创新、新能源汽车、环保材料等务实合作、协同发展,推进产业共兴、要素共用、服务共融,在努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中有力助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民营企业要秉持“巴蜀一家亲”合作理念,树牢“川渝一盘棋”大局意识,围绕制度设计、环境优化、产业协同、金融支撑四个着力点徐徐发力、久久为功,实现优势叠加、互利共赢。
共同谋划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设计。制度保障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是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营企业联席会议机制。由川渝两地党委统战部、工商联等部门协同联动,定期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合作大会,在深化交流合作中推动各类资源流动、对接和共享,促进川渝两地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增强政策举措的协调性、适配性。二是迭代政企沟通交流机制。深化政务服务协作,高效整合12345热线等平台联动转办诉求信息,建立政策解读、项目推介等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精准聚焦并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各类急难愁盼问题。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加速“AI政务助手+”智能政务平台迭代升级,推动跨区域注册、融资等高频涉企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联办”。三是建立跨区域公平竞争审查协同工作机制。川渝两地应基于现有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联合制定覆盖招标采购、市场准入等领域的统一审查标准,完善政策交叉互评机制,及时清理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隐性壁垒。共同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细化禁止和限制准入领域,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要素配置与市场竞争。
协同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对于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一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深入民营企业,主动靠前服务,特别是在民营企业转型攻坚期更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完善双城经济圈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将清廉制度建设深度嵌入民营企业经营全过程。二是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建立成渝地区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广“综合查一次”执法模式。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严格规范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适用标准,让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专心创业、安心经营。三是选树典型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度挖掘优秀典型案例,借助访谈、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多维度展示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的精神力量,激励民营企业立足实业,开拓进取,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家投身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和科技创新攻坚。同时,加大对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大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舆论氛围。
深化合作提速建设民营经济发展高地。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关键领域展现出强大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有效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一是优化区域分工协作。围绕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开展合作,协同补齐产业链、建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强化重点企业成龙配套,深化重点园区协作互动,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高能级现代产业体系,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二是探索高效协同实现路径。以“四链”融合为抓手,依托西部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发挥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深入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支持成渝地区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三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引导民营企业抢占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着力建设“数字成渝”,提升川渝两地民营企业创新动力、成长潜力和科技实力,持续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通过川渝产业联盟等平台,为川渝两地共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注入新动力。
强化金融支撑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支撑和动力。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是打造多元化金融服务生态。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和行业特征,细分首贷与信用贷客户群体,强化产品场景创新,提升信贷服务精准度。联合设立新兴产业风险补偿基金,对关键技术研发实行损失分级补偿,推动“技术—资本”高效转化。推动川渝共建跨区域信用评价互认体系,开辟科创企业债券融资绿色通道,化解科技型民营企业“首贷难”问题。二是创新金融工具与服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票据等特色产品。探索“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综合服务模式,支持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联合设立科创基金。推动数字金融创新,搭建跨区域产融信息共享平台,提升民营经济融资可得性。扩大优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股权融资规模,不断加强银企沟通,建立良性互动的银企关系。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日报:https://epaper.cqrb.cn/cqrb/2025-03/24/012/content_rb_344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