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平台 >> 正文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2024年度发布会暨第六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前沿论坛在重庆举行
2025-04-21 09:05 杨晓、董欣、张潇月 

2025年4月19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重庆交通大学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重庆交通大学人文社科中心、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交通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承办,《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杂志社协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2024年度发布会暨第六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前沿论坛”在重庆交通大学隆重召开。

在本次发布会暨论坛期间,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秦涛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国峰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阶段的专家主题报告会。12位特邀专家作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专家们见解独到,主题新颖,站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前沿阵地,为思政教育发展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观点和理念。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原书记、博士生导师邓卓明教授以“当前社会思潮研究样态”为题,表明当下社会思潮研究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对社会思潮的生成、传播和互动展开了深入剖析,尤其聚焦于数智化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的传播路径与影响机制。与此同时,多视角、立体化的综合研究趋势愈发显著,这促使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邬小撑教授聚焦“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生培养的实践探索”,指出“留学中国”品牌建设以满足国际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落脚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此过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从教学质量、文化融合和就业支持等方面入手,为进一步推动“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提升其影响力提供重要支撑。

西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白显良教授,以“思政引领力的出场逻辑与合力生成”为题,探讨了思政引领力的出场逻辑,从学科、理论、历史、现实四个层面论证其必然性和重要意义。他指出,思政引领力应作为思政学科标识性概念,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背景下理解其出场具有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其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积累的历史智慧为其奠定基础,教育强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及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现实需求促使其出场。

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项久雨教授以“AI驱动的思政范式重构”为题,通过四个维度系统阐释了数智时代思政教育的范式转型:首先解构"思政范式"的学理前提,继而从技术哲学视角论证AI驱动范式重构的现实动因,聚焦知识生产维度揭示理论创新的核心路径,最终通过价值理性反思指明数智思政的实践方向,完整构建起数智社会思政范式革新的理论图谱与实践路向。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大文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公民法治教育”为题,从法律的概念和重要性出发,指出公民法治素养包括法律认知、情感、意志、信仰和行为,国家通过多种政策推动全民法治素养提升。明确提升法治素养需树立法治思维、养成权利义务观、结合日常生活,以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广西科技大学副校长蔡亮教授以“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强校建设”为题,提出三个聚力。首先,“聚力‘三化’强根基,巩固理论武装高地”,强调深化学习、内化思考、转化实践;其次,“聚力‘三责’把方向,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着重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最后,“聚力‘三为’扬正气,抢占新闻舆论领地”,突出内容为王、机制为基、本领为要。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蒋红教授以“数字思政建设方法论探要”为题,强调数字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其面临主体错位、技术越位和安全失位等困境。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分析数字思政的生成机理,强调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思政的关联以及主体间性的深刻变化,理性辨析数字思政面临的困境,并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构建多方主体协同互助的联动格局,增强铸魂育人合力。

安徽大学副校长陈城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要关系”为题,指出处理好主次关系,思政教育是目的,数字技术是手段,需警惕技术赋能的不确定性和负面影响。强调要把握“红专”关系,坚持价值引领;处理“表里”关系,坚守育人理念;明晰“公私”边界,防止算法权力滥用;平衡“新老”关系,有计划推进思政教育创新。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满意教授以“关于数字思政主体形态嬗变的思考”为题,围绕思政学科发展及时代特征展开,指出当前已进入模块化生存时代,未来是创意化存在,人类与类人并存。强调智能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主体,需重新审视主体界定。从聚生主体到技术主体、从线性规划到算法调整、从中心化到分布式、从伦理共识到技术伦理等多维度变化,呼吁共同推动思政学科体系重构。

厦门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徐进功教授以“数字文化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升级:从流量争夺到价值引领”为题,指出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从1.0时代向2.0时代转型,思政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数字文化空间通过虚实融合和虚拟原生技术,推动育人主体从“以人育人”转向“人机共育”,育人时空从割裂转向“虚实互促”,育人机制从“单向输出”转向“育人自育”。未来思政教育需构建强大引领力,创新教育场景,强化协同共创,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以实现范式升级。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增礼教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为题,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势位、高转化潜力和高适配性,与思政教育在目标、功能、内容和方法上高度契合。提出构建动态转化机制,包括“选择性”输入、“拆解-重构”处理、“显性-隐性”输出、“双向调节”反馈和“多维调控”保障机制,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向思政教育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重庆市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咨政中心执行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永友教授以“论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力提升策略”为题,指出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力包括方向掌控、目标定位和任务把控等能力,对巩固执政地位、推进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意义重大。当前,文化霸权主义、网络技术挑战、领导干部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其提升。为此,应通过理论武装、价值引领、文化治理、舆论引导等策略,推进党的文化领导力科学化、高效化、精准化、动态化提升,以应对现实挑战,实现文化强国目标。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