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平台 >> 正文
(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2024年度发布会暨第六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前沿论坛在重庆举行
2025-04-21 09:13 董欣、张潇月、李鑫 

2025年4月19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委会、重庆交通大学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重庆交通大学人文社科中心、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交通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承办,《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杂志社协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2024年度发布会暨第六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前沿论坛”在重庆交通大学隆重召开。

在发布会暨论坛期间,分设两场平行论坛。平行论坛(二)汇聚19位知名学者。专家们的报告选题立足学科前沿,观点兼具创新性与突破性相融,理论构建兼具深度与广度,构建了立体化的学术图景,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突破思维定式、拓展研究边界、优化学术范式注入了强劲动能。

平行论坛(二)第一阶段由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建军教授主持。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其南教授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为题,探讨数字技术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推动作用。指出数字技术通过促进思政课要素的智能聚合,推动课程的系统性变革。应把握数字技术特征,发挥其优势,推动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以“江河源头思政课堂:多元路径提升思政引领力”为题,介绍了青海大学贯穿大中小全学段的“江河源头”大思政课。从学校小课堂扩展到社会大课堂,构建政校社联动育人机制。技术赋能由封闭课程转向数字孪生,依托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开发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提供分学段教学资源包,助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河北大学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柴素芳教授以“拍出‘学生心中的思政课’”为题,聚焦拍出“学生心中的思政课”,阐述了宏观定位与微观设计、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独立探索与团队合作、全程育人与成果运用、守正创新与持续奋斗等教学模式,旨在打造情理交融的思政课,提升教学亲和力与实效性,推动思政课教学不断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磊教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医学人文教育论纲”为题,指出医学人文教育旨在调适医学与社会、技术与价值、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增强认知、提升认同、落实实践引领医学人文教育。该校通过弘扬“三种精神”、打造特色医德教育、创新实践教学等方式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发展。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土生教授以“思想政治工作视域下的良好社会心态培育路径探析”为题,以当前社会心态的现实表现为背景,强调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目标。针对队伍的专业化、对象的精准化、内容的系统化、方法的多样化、载体的整合化五个问题,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实践路径。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俊教授以“DeepSeek类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为题,指出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推动思政教育范式、场域、方法和样态变革。但同时也面临价值传导不确定性、师生主体性地位变化、算法黑箱等挑战。未来应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周晔教授以“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路径探索”为题,指出要关注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社会属性、工具属性等多方面特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主体性,注重情感性和价值引领,培养学生从计算智能到认知智能再到决策智能的能力,推动智能教育与教育智能体系的融合与发展。

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坤林教授以“新时代‘胆剑精神’与绍兴市域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为题,用“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四个词语来阐述“胆剑精神”的内涵与时代演进,并从中挖掘其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现实逻辑,提出凝心铸魂、系统谋划、知行合一来传承和弘扬新时代“胆剑精神”。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承安教授以“新时代文明观融入思政课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为题,从内容、价值、方法三个维度讨论了新时代文明观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六个方面。强调了新时代文明观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并提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六种动力机制:目标引领、需求驱动、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组织运行和制度保障。

重庆中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代浩云教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中医药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践创新”为题,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医药文化育人提供了新的时代境遇、遵循和路径。通过“两个结合”,强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项目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白永生教授以“大学生精神生活与内生动力相关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为题,首先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证研究方法选取等趋势;其次分析相关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如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关注较少等;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深化理论建构与网络空间研究等。

平行论坛(二)第二阶段由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剑教授主持。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温小平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议题设置、情境营造与提质增效”为题。强调议题设置要注重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和叙事性的融合,统筹安排并强化主导;情境营造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事而化、因时而变;提质增效要坚持以内容为王,优化叙事视角、动力和结构,加快数字赋能和渠道融合。

福州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杜云教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阐释”为题,先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用”范畴,指出“体用”范畴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性,从先秦到近代,各个时期哲学思想对“体用”关系的不同诠释,强调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和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樊兴丽副教授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为题,分析了数字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内在悖论。针对此,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文关怀,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培养;夯实数字技术应用基础,培养数字素养,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完善数据信息保障制度,提高数据采集能力,优化数据算法设计。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先艳副教授以“当思政课遇到Z世代:挑战与适应”为题,围绕00后大学生的特征及其对思政课的影响展开。首先表明Z时代带来的前排就座率、手机和耳机使用率、抬头率等挑战,并分析其背后的形成原因。强调思政课教学需适应这些变化,同时建议关注思政课教师的考核方式,为教师减负,以提升教学质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晓庆副教授以“从理论到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夯实思政引领力的根基”为题,指出思政课程面临现实困境,如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并进一步提出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思政引领的理论基础,通过融入课程体系、多元文化资源及教育载体,来拓展思政教育的新范式。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翼副教授以“从ChatGPT到DeepSeek: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应用的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审视”为题,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多样的风险样态。提出要把握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本质关系,坚持人类主体地位;要提升智能素养,增强敏捷治理效能;要关注价值领域风险规则,从防范角度治理意识形态风险。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朱宏强讲师以“新时代青年精神生活发展的着力点”为题,指出青年精神传播更加自觉主动且方式多元,借助社交平台分享内容、交流思想。同时,青年对精神享受的需求突出,精神需要取代物质需要成为追求导向。强调应着力发掘文化育人内涵,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建设,以满足青年精神需求。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勃副教授以“创新育人模式,传承‘两路’精神”为题,介绍了重庆交通大学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的经验。“两路”精神由习近平总书记批示,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高度重视,提出“7个一工程”,成立“两路”精神研究院和跨学科研究团队,构建宣讲团队。将“两路”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道路勘测设计等课程,建设虚拟仿真系统,探索课程思政,并将“两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原书记王东平教授在对平行论坛(二)作总结时指出,专家们发言围绕思政引领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应用、思政课建设、新技术应用及精神谱系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等关键词展开。发言观点鲜明、视野宏阔、思路敏捷、导向清晰、表达犀利。两位主持人时间把控准确,圆满完成交流。本次参会受益匪浅,特别是参观重庆交通大学的“两路”精神育人园,更为今后的思政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