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暨交通变迁与青藏高原现代化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研讨会期间,中国西藏信息中心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共话“两路”精神。
郭瑞敏,四川大学博士。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教育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中宣部特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理论阐释研究专家;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两路”精神研究。
图为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郭瑞敏 受访者供图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重庆交通大学与修筑川藏公路的渊源?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学校在交通科研领域有哪些重大突破?
郭瑞敏:重庆交通大学因修建川藏公路而生,首任校长为康藏(川藏)公路修建司令部政委穰明德。由于川藏公路沿线地质情况复杂、地质灾害频发,修筑工程异常艰难,亟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支持。1951年11月,根据穰明德的请示,邓小平主持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创办了重庆交通大学的前身——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学校师生不但参与了川藏公路的修筑,而且在“两路”通车后,参与了大量“两路”的维护和改建工程。建校70余年来,重庆交通大学传承弘扬“两路”精神,聚焦国家和区域行业重大科技需求,在交通科研领域攻坚克难。学校在大跨拱桥、特长隧道建设领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研究成果支撑了包括世界跨度第一的钢管混凝土拱桥、泸州合江长江第一桥、世界灾害环境最为复杂的山区悬索桥泸定新康特大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桥隧结合工程港珠澳大桥在内的18项世界第一的特大型桥隧工程。
记者:交通强国建设总目标是“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如何理解“两路”精神是升华新时代交通精神的重要载体?
郭瑞敏:交通精神也需要与时代共进。《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总目标,意味着交通发展要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依靠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创新是源头活水,是中国交通行业角逐世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开拓创新也成为新时代交通精神的必要内涵。开拓创新与奋斗牺牲是“两路”精神内涵的一体两面。川藏、青藏公路修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项超级工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奋斗与牺牲,指向的是前无古人的建设伟业。在“两路”建设与其后70年的养护、改建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创新性的杰出工程,如号称“五宗最”(长度最长、海拔最高、埋深第一、地质状况最复杂、外部环境最艰险)的二郎山隧道、“川藏第一桥”兴康特大桥……“两路”精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形成发展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历史时刻,它是在“两路”筑路实践中孕育形成,在“两路”的养护改造中传承发展,在新时代凝练升华而成的,前后延续半个多世纪。“两路”精神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融汇并反映出不同时代交通行业发展的优秀特质和精神内核。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必然会为新时代交通精神的发展与升华注入强劲力量。
记者:在“两路”精神激励下,凭借实力与努力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定义中国基建内涵,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城以及自主研发的中国装备等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如何理解“两路”精神在支撑科技创新和中国基建行业发展的时代价值?
郭瑞敏:“两路”精神支撑中国交通领域科技创新和基建行业发展的时代价值,从它在交通建设领域的传承发展就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20世纪50年代,参建川藏、青藏公路的工程技术人员有800多位,他们是“两路”精神的缔造者与践行者。“两路”通车后,不少筑路的技术骨干被抽调到交通部直属的各公路勘察设计单位和工程局,成为交通建设发展的国家队。随着改革开放,这些单位陆续转型成为交通行业的大型国企,继续承担着推动中国交通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作用。“两路”精神中所蕴含的挑战极限、创造奇迹的精神力量,在交通强国建设中自然转化为对行业技术巅峰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当前,新的超级工程——川藏铁路又成为中国交通领域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和孵化器。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川藏铁路建设中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路”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涵,已成为支撑科技创新和中国基建行业争雄世界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建设交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一凡 袁星宇 夏炎 陈浩力 张萌萌)